二九七章 王掞,火热太师心(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位,是因为周公旦不仅是太师还曾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儒家尊为“元圣”。在唐朝之前,历代文庙也是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自诩为儒家子弟,王掞自然最为钦服。

若说这还是偶像情节,那么雍正即位与成王幼年相似的政治环境,则是王掞向周公学习的必须,即便雍正已经成年。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先看当前朝中的三件大事:国库亏空是头一桩,谁也知道朝廷缺钱不行,昌平的灾民至今不能安置就是反证。但钱这东西总是借起来容易还起来难,上牵皇子下涉九品小吏,说一句万众一心绝不掺假,追的松了,这事可能就成了算不清的糊涂账,逼得狠了,有可能动摇朝廷的基础,正是出于慎重,圣祖才会委任两名皇子与两位上书房大臣共同办理。

如今圣祖去了,皇子残了,那两位上书房大臣也被边缘化,跟红顶白的朝堂潜规则下,这亏空还追的下去吗?但追不下去是不行的,两难啊!

盗卖国仓储粮是第二桩,一场洪水牵连出来的大案,又因为年羹尧的自作主张出现了转机,但这转机又是双刃剑,往好处说,可以从一个两江总督身上牵扯出一连串的贪腐之吏,杀之后快,还玉宇澄清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但往坏处想,上下勾连狼狈为奸就可能出现树大根深的不可测,胆敢截杀钦差与钦犯就可见其丧心病狂与有恃无恐。

新皇初临朝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浴火重生!

第三就是厘清火耗与火耗归公,任谁也知道解决“廉吏贫苦之弊,断了贪腐之根”可以清史留名,但这事一样是任重道远。都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有人已经把这视作了囊中之物人,虎口夺食何其难也!更不要提,众多官吏打着以火耗还亏空的主意呢!

烧不着的不疼,燎不着的不热,或就是因为这句俗语点透的道理,从圣祖下旨至今已过了月余,厘清之事就像从来没有过一样,一阵风样没了下文!

这些难题不会随着新皇即位迎刃而解,反倒会山河日下,因为即位这事只是椅子上换了人,诸位皇子会从明面的“争”转移到暗地里的“盯”,他们会盯着新皇办差,不允许他出工不出力,盯着新皇出错,一旦出错就会一拥而上,让新皇的威信降到最低!

王掞还是了解自己这位学生的,不能说眼高手低,但恼羞成怒的事儿常有!一旦他发起了怒来,恰恰中了别人的下怀,往更坏处想,所有跟那三桩事儿有牵连的都会明里暗里的站到新皇的对立面,他们甚至会抬出闭往畅春园的老太后,那样的后果绝对是不忍言!

不忍言,还不是皇子们谋位,因为新皇之下还有顺位继承人,皇太孙弘皙!

三桩大事的始作俑者:“发而中节”的圣祖考语,再加上“天佑”的百官亲睹,不客气的讲,若不是圣祖驾崩的突然,传位太孙不是没有可能!但这——是王掞有绝对不允许的!

个人的私心,是王掞将自己带入太师角色的有一个原因,或者该是潜意识中最主要的动力,只不过他自己故意视而不见。

王掞曾在热河给太子谏言“大义灭亲”,尽管他自认谏言的当时是理直气壮大义凛然,但其结果却被圣祖当面羞辱。真晕也好假晕也罢,但从那时开始王掞也在琢磨着今后如何与太孙相处——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读多了前朝风光后世满门屠戮的史例,他不敢为自己或为子孙种祸!

冥思苦想之后,他也只能站在太师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就像秦朝的太师赵高、东汉的太师王莽,太子,可不是不可掌握!

而从这样的想法出发,太孙的威望无双本身就是“莫须有”的罪责,想通了这些,他甚至有时不待我的冲动!

眼见太孙言语有漏,撩衣跪倒:“臣以为太孙是年纪尚幼,读书不多,故而才有此偏差,臣自请为太孙之师,悉心教导!”

有教过皇上的阅历王掞自认有资格说这句话,而为“师”恰恰是他擅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