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罗岛(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七月的江淮,正是丰收的季节。

广陵城外,杨渥还不知道他派去福州的使者已经被王审知杀了。

此时,他正带着一群小家伙们观看着城外水稻的收成。

今年是占城稻在整个淮南大量推广的第一年,根据高勖等人的预计,今年的收成将比去年多上至少两成左右。

两成的增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农田,能够养活的人口将一下子增加两成。

在这个没有农药没有化肥的时代,仅仅依靠稻种的革新就能增加这么多的收成,这已经让杨渥等人惊喜不已。

当然,高勖同时也提到,江淮与两浙许多地方久经战乱,大量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仅无法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用了,更无法起到调节水利的作用,这使得在雨水较多的时期,很多田地都会被河流淹没,而在雨水较少的季节却又容易出现干旱。

若是能增加对水利工程的投入的话,每年的农业收成还能增加更多;可惜年年不断的战争却消耗了淮南太多的钱粮,加上捍海堰和升州城墙的修筑,更是使得淮南没有多少余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之中。

因为这个原因,高勖已经不止一次向杨渥提到要暂时停止战争,先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以积蓄实力,巩固根本;等到国库充盈之后再一举出兵,横扫南方。

对于高勖这个建议,杨渥心中深感欣慰,因为他觉得这才是一个宰相应该看到的格局。

若是他整天都关注着各方战事,对于内政建设却丝毫不关注,那么杨渥反而要感到失望了,因为淮南现在并不缺擅长军务的人,缺少的正是像高勖这种政务人才。

不过赞赏归赞赏,杨渥却并没有同意高勖的意见。

现在北方各大藩镇都被相互牵制着,无力干涉到淮南的行动,这正是统一南方的大好时机,怎么能停下来去搞什么恢复生产呢?

更重要的是,淮南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战乱,但经过杨行密时代十多年休养生息,如今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水平,其投入就不是一点半点了,而是大规模的投入,其效费比太低了。

所以水利工程必须修建,但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就投入大量钱粮进去;等到天下真正太平了再来做才是最好的时机。

当然,有些必要的工程,是不得不立即投入建设的。

比如前不久涟水巡抚刘威提出投入人力疏通大运河,这一条杨渥就同意了。

大运河自从隋朝开通以后,在大唐盛世时曾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南北经济的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到了如今,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淤积堵塞,在淡水季节水面较浅时甚至连小船的难以通行,这显然会影响到淮南对北方各州的掌控,甚至连将来淮南发动北伐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疏通运河这种完全有必要的工程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杨渥的高度重视。

“看到了吗?这就是水稻。咱们平时吃的米饭,就是从稻田里面种出来的!”杨渥轻轻从路旁的稻田里抽出一支稻穗,向身后的几个小家伙们解释道。

这几个小家伙,正是杨渥的三个弟弟,今年九岁的杨隆演,七岁的杨濛以及六岁的杨溥,此外还有两个小家伙也一同跟了来,这便是程勋的侄孙程宗以及刘仁赡,他们是以杨隆演的伴读身份来的。

杨渥可不想杨家的族人长大后五谷不分,高高在上的脱离百姓,闹出像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来。

所以趁着这段时间比较空闲,杨渥便带着几个弟弟出来见识一番,将来其他几个年纪更小的杨家子弟,等到他们大一些后也要来接受这些教育。

不过其他几个小家伙显然年纪还小,到了这里也只顾着玩耍去了,毕竟他们在节度使府中长大,还没见过这样的野外风光,若不是杨渥约束着他们,只怕他们早就玩疯了。

倒是今年已经九岁的二弟杨隆演和才六岁的刘仁赡已经比较懂事了,他们缠着杨渥不停的询问着。

“哥哥,这种水稻从种下到收获,一共需要多长时间?”

“大王,这种水稻每一亩地能收获多少?”

……

这一个个问题,一开始还让杨渥感到高兴,毕竟他对这两个小家伙可是寄以厚望的。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