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进军(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第177章 158—进军

八月月底,南方酷暑之势也消消散去,偶有清凉的秋风吹进郢都王宫,引得熊槐惬意连连。

郢都王宫修建在郢都的制高点,地势高,正所谓高处不胜寒,所以较郢都城内舒服不少。

当下西禁军改制即将完成,东禁军的改制计划也将要着手进行。军饷制度也开始施行,军队中好评连连,并没有熊槐预想的那般反对。

二十多万精锐战兵,足够熊槐在稳住楚国本土的同时对任意一个国家形成战略攻势。

今年的稻谷也比以往成熟的早,各地也已经开始了收获,为了避免可能到来的阴雨天气,熊槐还下令各地镇守司、制置司乃至巡抚司都要投入到抢收之中。

对于赋税定额,下面给出的是五税一,但是熊槐觉得这个税额有些太重,所以熊槐初步定的是十税一。

当然,熊槐并不是什么老实人,为了塑造亲民爱民形象打肿脸充胖子,十税一是他有过精确的计算的。

按照楚国当下的生产力来算,十税一,每户有些九成的存粮,而每户一年能够生产足够他一年半的粮食,所以,抛开他们这一年的需要,还能有三成半的积存。若是碰到了什么灾年荒年,节省一下也能够挺过去。朝廷用于赈灾的粮食也可以少很多。

而朝廷每年能收的粮食,维持楚国行政机器运行的同时,还有大半的存粮。若是东西禁军二十六万尽数出战,算上辅兵以及粮食运输的消耗,这大半存粮能够支撑半年。

当然,这还不算熊槐花大价钱从其他诸侯购买的粮食。

所以,十税一,绰绰有余。

对比当今其他诸侯,秦国三税一,魏国齐国五税一,农民几乎没有存粮,没有存粮就意味着没有应对天灾人祸的资本。一旦碰上个灾年或者荒年,在朝廷赈灾物资下来之前,还真有的这些人受的。

政治方面,淮泗四郡已经按照江夏行政体制开始有效运行起来,除了淮北郡的制置使黄君还没有到任外,其余的官吏几乎都到了。

同时,宛城在昭滑和杜赫的主持下,也进行了逐步改革。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按照熊槐预想的方向进行。

下面有昭阳上官大夫屈原昭睢陈轸几个重臣,熊槐需要操心的事情也少的很。

当下,昭阳屈原二人负责楚国日常行政以及一些地方政策人员任命事宜,而上官大夫则要同时处理绣衣校事以及各地新政,昭睢要处理巡抚司的事情。倒是陈轸悠闲的很,除了参与楚国高层决策外,平日里他还真没有什么事情要处理。

不过,陈轸的悠闲日子也快要到头了。

随着江夏户籍清查行动的结束,熊槐下一步是准备要冲击爵位,尽量把楚国五层爵位拉开,最好跟秦国那般二十爵位,增强楚国阶级流动性。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步一步的做。

设立国公,朝臣们虽然有些反对,但是恰巧碰上了江夏清查户籍,所以朝臣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江夏的事情上面,国公之位也就这么稀里糊涂得推行了下去。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人来找过熊槐的麻烦。

既然国公之位开了个口子,那么重设爵位的事情就能够沿着这个口子突破进去。

不过,需要等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熊槐也已经有了思路。

“大王,绣衣校事信到了,河东急报。”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