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节 远东烽烟 5(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虽然中方给的东西并不多,但对于东京高层而言,简直不亚于一吨重的定心丸。

中日议和停战以及德中日意四国联盟对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德国这个“盟主”与中日意都能保持友好关系,意大利也一样,中国能跟德意做朋友,日本也能跟德意做朋友,但是,四国联盟里唯独中日关系势同水火。停战,让中日两国都有很大不甘,联盟,更是让中日两国深感匪夷所思。中日的联盟,中日高层以及德国高层都心知肚明,“只是一种互相利用”,中国是“强忍着仇恨和恶心地握住日本人的手”,日本也是一样的感觉。实际上,德中日三国高层里都有人不反对这种联盟但也充满质疑和不乐观,因为“太脆弱了,任何风吹草动,一点小事、一粒火星甚至一个误解,都会导致中日再度反目成仇、互相攻杀”,甚至,“中日都在密谋着在如何能让自己获得最大化利益、让对方遭到最大化损失的情况下背弃联盟、出卖对方”。日本高层在对华问题上目前分为两大派系,一是“侵华派”一是“亲华派”,后者支持德中日意四国联盟,主张跟中国冰释前嫌(程度不同,有人主张彻底退出日本在华占领区,有人主张在占中国很大便宜的情况下勉强可以跟中国“做朋友”),前者则主张对华强硬,并且原因有两个,一是关系到国家颜面和国家利益,放弃侵华毕竟让日本遭受了极大的“耻辱”和损失,二是认为中日联盟根本不靠谱,根本就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与其把希望放在这个早晚崩溃的联盟上,还不如“脚踏实地、回到原来”。日本军方高层里,日本海军绝大部分都属于“亲华派”,日本陆军过半属于“侵华派”,道理是现成的,联盟成立后,日本海军“大赚特赚”,日本陆军则不得不全面裁军,门户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并且日本“亲华”的代价是让出了“日本陆军流出无数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大片地盘”,同时,日本陆军在侵华战场上损失惨重、颜面扫地,想要挽回颜面,肯定是继续开战,用胜利洗刷前耻,因此,中日停战、中日结盟非常不符合日本陆军的利益,只不过,由于日本陆军打的败仗实在太多,已经没有底气保持以前的傲气了,说话分量越来越不足,骄横的日本陆军“经过中队的修理”,没有资格还像以前那样妄自尊大、飞扬跋扈,话语权江河日下,部分日本陆军高层还因此而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本陆军非常不愿意“亲华”,但也无力抗拒。

毋庸置疑,此次的日苏远东战役正是对中日联盟“坚固程度”的第一个大考验。战事爆发后,东京方面大为震惊,一方面恼怒苏军的“卑劣手段”,一方面担心中队会乘火打劫。战役爆发后,东京高层反复分析中国的反应,认为中国会有三种反应,一是伙同苏联一起对日本开战,二是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三是支持和援助日本。日本高层们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因为有德国制约着中国,中国应该不敢公然撕毁联盟协议;第一种可能性其次;第三者可能性最小,中国碍于德国的掣肘,不敢背反联盟,但也不会帮助日本,肯定找借口推三阻四。万万没想到,让东京高层大出意外的是,战事刚爆发,中国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和立场,不但没有对东北地区的日军落井下石,反而还进行了援助,虽然援助力度不高,但堪称破天荒。虽然有部分日本高层怀疑中队送军火送经费只是烟雾弹,想要麻痹日方,再猛然间图穷匕首见,但大部分日本高层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方的善意和诚意”,日本政府、日本参谋本部在中日第二次议和停战后第一次直接发电报给武汉,表达“真挚的谢意”,日军军方高层里,“亲华派”呼声越来越高、底气越来越硬,“侵华派”的声音越来越低弱。

因为中国高层表明了立场和态度,日本关东军迅速采取了新的部属,原本驻扎在辽宁用于防备南京军的第9、第18师团都抽调了一个旅团星夜兼程地赶往黑龙江省参战,原本驻扎在吉林省的第6师团、原本驻扎在朝鲜半岛的第5师团也都抽调了一个师团火速开赴向黑龙江省前线。日本国内新建3个师团,但还没有得到德中两国的批准,不能前去东北参战。

黑龙江省西部的荒原上,炮火冲天、战云如海。

正如南京军高层预测的那样,苏军(和伪蒙军)虽然在实力上占据极大优势,在战局整体上呈现泰山压顶之势,但打得其实并不顺,遭到了日军(和伪满军)的顽强抵抗。开战初期,苏军确实在诺门罕一带的野地上包围了日军第4师团第7旅团,但日军完全没有惧色,硬生生地绷住了阵地,并且在天黑后从师团本部开来的战车联队和骑兵联队的接应下冲出了苏军的包围圈。第4师团师团长泽田茂中将十分沉着冷静,他判断出,苏军在人数上大大地超出日军,在机械化水平上也比日军高出很多,因此在野地上交战不利于日军,因此他决定把部队撤到城镇里展开抵抗,稳住阵脚,等后续部队赶来后再展开反击,根据他的火速调遣,伤亡很大的第7旅团被撤到交战地域里的第二个城市呼伦贝尔,参战较晚、基本上还是齐装满员的第32旅团则被顶在交战地域里的第一个城市满洲里(满洲里是伪满伪蒙“两国”的边界城市),同时出动战车联队和骑兵联队,在苏军侧翼展开大幅度的袭扰,牵制苏军兵力。事实证明了,泽田中将的部属是十分正确的,满洲里虽然是一个只有五万余人口的中小城镇,但第32旅团的一万余日军硬是靠着这座中小城镇的建筑物顶住了人数几倍于自身的苏军的猛烈攻击。苏军的强大炮火几乎把满洲里夷为平地,当数百辆苏军坦克、装甲车席卷而来时,日军使用反坦克炮、火炮(包括十多门德国的八八炮)、坦克(包括一部分德国坦克)以及雨点般的燃烧**把苏军坦克群装甲车群炸成漫山遍野的废铁火球。苏军反复地冲杀了两天两夜,始终无法攻克满洲里,战场上,日军甚至还普遍地使用南京军的飞雷炮,轰得苏军人仰马翻,苏军前敌总指挥朱可夫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部队包围并继续攻击满洲里,主力继续东进,冲向呼伦贝尔,结果又遭到日军第7旅团同样顽强无比的抵抗,而与此同时,日军第2师团第3旅团已经赶来参战,并且带来一个重炮联队、一个战车联队、一个骑兵联队,重炮联队极大地加强了日军的火力,第2师团的战车联队、骑兵联队则与第4师团的战车联队、骑兵联队合兵一处,凶猛地冲杀向苏军的侧翼部队,给苏军造成极大损失并牵制住苏军大批兵力,使得苏军对呼伦贝尔的攻击同样陷入裹足不前。

攻势受挫的苏军不得不改变战术,集中力量围攻在苏军后方让苏军如鲠在喉的满洲里,摆出要全歼日军第32旅团的态势。日军高层考虑到满洲里孤悬在外,等苏军后续更多部队抵达时,满洲里的第32旅团确实凶多吉少,再加上第32旅团死守满洲里、拖延时间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调遣战车部队和骑兵部队冲击苏军包围圈,救出了第32旅团,满洲里随即被苏军攻占,这是苏军在此战中攻占的第一个中国(伪满洲国)城市,不过,苏军为了攻占这座中小城镇,足足死伤了一万两千余人,日军伤亡一万余,比苏军略少,并且摧毁了大批苏军坦克和装甲车。

拿下满洲里后,苏军重整旗鼓,准备与日军决战于呼伦贝尔,在呼伦贝尔战场上一举歼灭日军主力,而日军这边也在积极地调兵遣将,原本在辽宁的第9、第18师团、原本在吉林的第6师团、原本在朝鲜的第5师团都抽调了一个旅团以及师团的重炮联队、战车联队、骑兵联队奔赴前线参战,同时,关东军总部为加强前线日军的炮火,调拨5个独立重炮联队、独立炮兵联队前去参战(中日停战并联盟后,根据协议,日本陆军不可以在规定外建立旅团、师团级部队,但不限于联队,因此日本陆军钻空子,额外地建立十多个独立重炮联队、独立炮兵联队以维持日军的炮火力量,毕竟日军基本上没把火炮转让给中队,所以日军现有火炮数量对于日本陆军现有规模是十分充足的),不止如此,伪满洲国政府根据关东军总部要求,紧急调动伪满军参加这场“抵御苏俄、保家卫国”的战争(客观上讲,伪满军跟打仗时确实士气不高,但跟苏军打仗时还是比较积极的,因为他们此举确实是“保家卫国”,既是保卫伪满洲国,也是间接地保卫中国),并且扩建伪满军(联盟协议里,中国政府没有不允许日本人扩建伪满军的要求,因为这是没必要的,日本人把伪满军扩建得太多,就等于给他们自己埋下不定时炸弹),另外,关东军总部启动了“后备军制度”,此举正如南京军高层预测的那样,日军在东北境内设立了很多秘密军械库,储备了大量的日本陆军在裁军后多余出来的武器装备,一旦战事爆发,立刻武装东北境内的日本男性青壮年侨民(很多都是退伍的日本军人),补充或加强前线部队,使得损失严重的日军部队在短时间内又齐装满员,使得原本齐装满员的日军得到了额外的加强。日军在东北的“后备军”总数量不低于十万人。

呼伦贝尔战役在8月22日爆发时,参战的苏军高达20多万,另有三四万伪蒙军助战,参战的日军共有1个师团、3个旅团、多个独立的炮兵或重炮联队,兵力达到7万余,另有五六万伪满军助战。这场大战足足持续了十天十夜,持续到9月1日,苏军大败,日军惨胜,呼伦贝尔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苏军虽然曾多次突入城内,但都被日军杀退,整场战役,苏军累计死伤四万余人,损失坦克四百多辆、大炮两百多门,日军累计死伤三万余人,武器装备损失只有苏军三分之一,伪蒙军和伪满军都伤亡近万,战斗中,伪蒙军表现较差、士气不高,伪满军则表现出色、士气高昂,极大地协助了日军,成功地杀伤大批伪蒙军并杀伤不少苏军。

“我们该出手了吧?”南京军总部内,将领们都摩拳擦掌、按捺不住。

“确实该出手了。”杨杰笑道,“再不出手,万一苏联人和日本人议和停战了,我们想出手都没机会出手了。”

“啧啧啧”蒋纬国摸摸下巴,他兴致勃勃,“好像老子确实该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