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你冷静点,你才大一(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整个上午,技校的实训教学在这批“新卡片”的加持下,顺利铺展开来。

接下来的几天,

张楠又带着改进后的工艺实训卡,跑了好几所合作技校,把卡片挨个送进各个实践车间。

各校的带教老师和学生看过之后,普遍都给了正面反馈。

虽然也有些建议。

但基本都是字段顺序、术语表述、空格留白这些操作细节,和整张卡片的主结构没有太大冲突。

随着大家边填边改,工艺实训卡的不断完善。

最终,张楠将一份完整的《通用实训工艺卡》放在了陈露阳的桌子上。

“通用实训工艺卡,最终稿。”

他揉着脖子,一脸疲惫:“小陈,我其实不太懂,你弄这个工艺卡的目的是什么啊?”

照理说,项目现在流程也跑顺了,实训也能干了,不用这玩意也不是不能干活儿。

但陈露阳非得弄出这么一张又厚又复杂的小纸片子,

还要人写、还要人签……

这到底图啥啊?

陈露阳神情难得地认真了起来。

“师兄,卡片本身不重要。”

“关键是这纸上的每一栏、每一个格子的背后是有人用过、有人说过、有人写过的。”

“这些东西放在别人眼里是静态表格,在咱们看来,是生产的延伸,是教学的记录。”

“放在哲学范畴,这就叫制度与工具结合下的实践改造路径。”

“放在经济学范畴,这就叫信息在生产过程中的传递媒介与协作协调机制;”

“放在力学范畴,这就叫作业动作的参数验证与工艺链闭环追溯;”

“放在教育学范畴,这就叫工学融合现场记录机制——基于实训工艺卡的跨校协作范式初探。”

卧槽……

张楠人都听懵了。

“小陈,这一张卡片,你能说出这么多名堂?”

“当然了!”

陈露阳一脸深藏功与名。

“那你说咱们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活儿,要是不给自己整出几个响亮点的名头,到时候成果汇报谁能看出来咱们背地里干了多少细活?”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要默默奉献。”

“但更多时候,不能做无名英雄!”

张楠忍不住道:“合着你是提前给自己写表彰词呢?”

“差不多吧~”陈露阳掐算的明明白白的。

“咱不能让人一看,以为这项目就只是画了几张图、打了几个零件。”

“那多亏啊!”

“这些话无论是年底写总结材料,评奖、立项、还是挂成果展板,一套一套地全都能用上!”

“再不济,还能当成论文题目,一稿多投,来几篇小论文呢!”

眼看着陈露阳越说目光越是深邃,张楠听不下去了。

“行行行,”

张楠摆摆手,哭笑不得地打断他。

“你可悠着点吧,再说下去,我都怕你回头把工艺卡写进毕业论文里去。”

“那可说不准。”

陈露阳眼睛一亮,开始畅想未来!

“我这卡片,不仅集实践资料、教学样本、制度模板、师生协作记录、现场反馈工具五位一体之大成!”

“还能配合调研,做小型数据集分析、趋势分析和节点评估。”

“别说写毕业论文了,写个博士论文都绰绰有余!”

“不是,哥们儿,你冷静点。”

张楠忍不住强调现实。

“你现在才大一。”

陈露阳骄傲道:“我这是提前规划学术人生。”

张楠实在不想再听他吹牛逼了。

“行行行,学术人生您赶紧回寝室睡觉去吧,我这还得画图纸呢。”

“行吧!你好好弄图纸。”

陈露阳意气风发地把卡片往桌上一拍。

“但你画完那张联轴器的套筒图,记得签个名。”

“咱们卡片上留了‘图纸设计人签名’一栏,特意给你备的!”

“到时候签字签好看点。”

张楠:“……”

接下来的几天,六所技校陆续完成了试制件加工任务,统一将样品与配套资料打包送回修理厂。

为了确保这批试制件的质量过关,陈露阳一早就安排好了一套检验流程。

每件试制件都必须配备三样东西:

一张工艺实训卡,记录具体加工步骤及操作人签名;

一张尺寸检验表,由指导老师逐项填写公差、孔位、螺纹等关键数据;

一张编号标签,标注所属学校、班组、批次及工种类别。

修理厂的一楼,检验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张国强、谭松仁、刘康文、左琢几个师傅坐镇工装平台,各自对照图纸、拿着游标卡尺与千分尺,一件件复测。

林启明则在一旁负责登记记录。

等最后一个试制件完成复检,

林启明翻了翻手里的登记本,把数据递给陈露阳,道:

“六所技校的合格率从 82%到 94%不等。喷嘴试件的通孔配合问题最多;不少点火线圈模块的走线位精度偏低。”

“不过整体来看,有四所学校的试件已达到了可装配状态,剩下两所虽存在轻微批量误差,但并不影响用作教学样本。

这结果可以了!

相当可以!

看着林启明交上来的记录本,陈露阳重重呼出一口气。

这些学生可不是正规厂里的老工人,机床也只是技校的教学设备。

能将误差控制在±0.2毫米,已经是远远超出他预期的结果了。

只是……

陈露阳将目光看向单子上那几件误差超标的试制品。

失败不可怕,浪费材料也不那么十分可怕。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失败在哪了!

“林哥,你把这几件误差超标的失败试件单独挑出来,再把他们的工艺卡编号找到,咱们对比对比原因!”

“好!”

林启明应了一声,立刻提笔标记,将对应工艺卡抽出装好,

两人随即带着编号,直奔二楼档案间。

此时的修理厂二楼,原本的乒乓球桌早已从临时饭桌“转职”,变成了资料整理区。

桌子正中央,整齐码放着六所技校送来的工艺卡、检验表和编号标签,按学校和试制件类型分类归档。

桌旁,北大力学系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正在逐一核对、登记、分类。

而经济系的马进和郭安礼,也跟着穿梭其间,手里一摞卡片、一摞数据,忙得不亦乐乎。

验收试制件、整理工艺卡是个相当耗费人力的活。

修理厂本就人手有限,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