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太子是个妙人(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司马迁曾经跟随董仲舒学《春秋》,所以当下持弟子礼,他的确不懂对方执着于太子太傅的心理。

赋闲在家,著书立说也挺好。

可惜。

司马迁不是董仲舒,作为帮派大哥,董仲舒有自己的忧虑。

数日前,皇帝下诏,册封义妁为——女国医!

并且亲自题写了一副匾额,【医家之典范】,此时这块匾正挂在博望苑西侧的殿宇上。

是的。

即使几位名医都拒绝了皇帝的征辟,皇帝还是展示了极大的胸怀。

‘女国医’与‘医家典范’一出,义妁、唐安等人名望剧增,一跃成为医学界泰斗级存在!

这是医者内部的影响,如果从外界来看,比如让董仲舒来解读此事,他的认知是——

医家名声大噪!

他会这么想,因为他是儒家的,独尊的那个儒家。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陛下也采纳了这个国策,已经施行了许多年。

然而。

最近几年,董仲舒越来越觉得儒家独尊的地位在受到挑战,证据很明显。

以前那些销声匿迹的百家,眼下冒头的次数格外多!

倘若仔细深究下去,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因为谁,才屡屡冒头。

‘博望苑里的医家能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在太子身上,再者,太子宫内还有墨家、道家、法家的影子。’

‘我儒家独尊,子弟众多。’

‘可太子宫内,偏偏没有一个儒生,一个都没有!’

太子如此厚待其他学派,却不亲近儒家,亲疏对比显著。

着实令人不安。

董仲舒心中的忧虑,无人能懂,如果说医家的崛起,是近忧,那么其他诸家的存在,便是远患。

让他们围在太子身边,就成了大患!

董仲舒多次谋求太子太傅一职,便是想从根源上,把太子的思想搬回来。

然而。

陛下不给机会……

“唉!”

庭院内,董仲舒深深叹了口气,见司马迁凝神望着自己,他哂笑一声,收回思绪。

此类学派争斗的事情,不便与司马迁说,董仲舒推给对方一本刊印的《公羊春秋》,捻着胡须道:

“太子年少聪慧,常有惊人之举,老夫不免动了惜才之心,想教导一二。”

一句话轻飘飘揭过先前的问题,他朝石桌上的书册示意了一下,“这造纸、印刷之术便是太子所造。”

“你近些年不在京城,不知当初‘长安纸贵’的盛况,太子创造的这两件机巧之物,对儒家有大用。”

“对天下读书人,更有大好处!”

司马迁听罢,拿起那本书册,心中略微惊讶。

他刚刚返回长安,之前数年,一直都在游历天下,在地方郡县上,司马迁不是没见过印刷的纸质经义。

途径弘农郡郡治时,曾有书生抢购纸质书籍。

只是。

在南阳郡一座偏僻的村落中,司马迁也曾看见纸质书籍被当作某种不祥之物,撕毁、焚烧……

民间关于太子造出纸张的评价,好坏参半。

完全是两个极端。

有人感恩,乃至痛哭流涕,也有人明着不敢骂,但一问起,对方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仿佛避如蛇蝎。

期间利益纠葛,错综复杂。

司马迁能察觉到一些,他摇摇头,不在此事上多想。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