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三江感言(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呼……

读者老爷们好,历经一个多月,二十多万字,咱这本小破文也终于是要三江上架了。

在这里要感谢各位读者老爷们的追读。

拜谢!

本来在书友群里看到一个很骚的上架感言,准备抄来着的,但左思右想后还是否了这个想法。

毕竟俺是正经人(确信脸)。

所以,咱还是就正经聊聊这本书是怎么出现的吧。

这得从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说起,作者菌在手机电量耗尽之后,忽然福至心灵、灵光乍现、现身说法、法治社会、会心一击的想:

你说网文有第一人称写主角的,也有第三人称写主角的,那能不能有第三人称的第一人称来写主角的呢?

或者说叫第四人称?

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的第一章。

然后作者菌给手机充上电,登陆QQ,点开了编辑虎牙的头像,说:“虎牙姐姐,我寻思了一个第三人称视角下来写主角的点子,你看看有没有搞头。”

【发送文件:新建ODC文档.docx】

【15.34kb/7天后到期】

没错,当时就写了第一章,所以文件就这么点大小。

嗨,您猜怎么着?

她不回复我!

做编辑就可以凌晨三四点还在睡觉吗?!

甚至直到早上九点,她才回复我,让我足足睡了四五个小时才等到她的回复!

那我得报复她!

于是,就把最开始的“虎妞”这个角色改名成了“虎丫”。

嗯,以上是开个玩笑。

实际上虎牙姐姐是一个非常有耐心、人美心善负责任,风趣幽默有内涵、并且相当有职业素养的编辑。

她看到我开头的第一章就看出了我的设定,说:“第一章可以完全李贤视角,第二章就得跳回刘建军视角,但如果你打算一直李贤视角,主角就成了李贤,书名就得改成刘建军今天要干嘛。”

所以,甚至咱这本书的书名都是她给敲定的。

顺带说个黑历史,作者菌甚至一开始打算把书名叫“我和刘建军不得不说的故事”,得亏虎牙姐姐让我悬崖勒马。

所以,如果咱广大读者群体里也有想要写书的,欢迎投稿咱们的虎牙姐姐!

(她邮箱自动回复里那啥几万字带大纲附带历史成绩什么的都是唬人的,直接往她邮箱里投就行,咱当初这2000字开头不也是直接丢给她了?)

嗯,彩虹屁环节就到这里。

这种视角的写法或许是很新颖,但也有一些小局限,因为既然定下了这个基调,那视角就得一直锁死在李贤脑袋上,甚至连常见的上帝视角来介绍其他人都不能出现。

而李贤作为一个闲散王爷,他整天闷在家里视角太局限了,又能给读者们带来什么期待感呢?

基于这样的问题,刘建军的性格就出来了。

他一定得是个顶级的E人,甚至是口无遮拦的那种,才能通过李贤的视角,给到读者老爷们足够的信息。

所以刘建军表现的一些特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设计。

和刘建军在前期差不多作用的还有上官婉儿,通过她来传递一些宫廷中的消息。

再或者就是通过刘老三的嘴来了解刘建军。

等等……

然后把整个大纲套进去,也就成了这本书的基础框架。

说实话,这本书能有现在的成绩我是相当满意的,作为一个“每天就比读者老爷们提前俩小时知道后续剧情”流作者,这太不容易了。

因为大纲是大纲,剧情是剧情,这玩意儿落实在具体的文字上后,很难保证让大多数人去喜欢。

就好比当时李贤恢复沛王爵,显子和太平登门的那段剧情,大纲上面就一句话——刘建军和显子、太平混了个初步的脸熟(里边最开始埋了个暗线就不说了)。

然后当时我设计的剧情是刘建军不知道唐三彩具体是干嘛的。

这里提个小问题:大家伙儿知道唐三彩是干嘛的么?

当时的刘建军看沛王府里边都没有唐三彩,误以为唐三彩可能是什么很珍贵的东西,跟李贤去套唐三彩(这一段剧情现在被泼寒戏取代了)。

结果后来才发现沛王府里边没有唐三彩,是因为这玩意儿是拿来当陪葬品用的(只有少数实用的器皿才做日常使用)。

很明显,这段剧情很不讨喜,甚至包括后面的乌蒙山连着山外山。

所以在发布十分钟左右,我就整章删除,重新写了新剧情。

所幸,后改的版本稍稍有点差强人意了。

嗯,

说到这儿就得说两个主角的人设了。

首先得揭露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终极秘密:刘建军是一个穿越者。

笑。

他是一个历史知识和绝大多数普通人差不多的穿越者。(所以他不知道唐三彩是干啥的)

通俗来说,就是他知道大概的历史脉络,也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大事件,但涉及到具体的历史小事件就两眼一抹黑。

具体到某一事件的具体表现,就是他甚至不知道上官庭芝是上官婉儿的父亲,在问李贤谋逆案的时候下意识忽视了上官庭芝和上官婉儿这两个关键人物。

而李贤则是刚好相反,他作为“历史”的参与者,所知道的全都是小事,甚至能具体到高宗皇帝一天吃几顿饭蹲几次茅房的那种(不是)。

这俩人刚好就互补了。

所以,咱们从李贤的视角来看,刘建军总是对他帮助诸多,但其实换个角度来说,李贤对刘建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起码平康坊就是贤子告诉刘建军的不是?

嗯,

王婆卖瓜之后当然还是得说说这本书的问题和bug。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同样还是在它的设定上边,因为设定是李贤的视角,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唐朝人,写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毕竟咱也没活在唐朝过,同样也没当过废太子,所以写的时候要查阅的资料相当之多,连说话的习俗都是。

印象深刻的有一点就是李贤夸上官婉儿亭亭玉立的那一段,后来才发现亭亭玉立这个词出现的很晚,在这之前用到的都是亭亭而立。

但好在,最艰难的时候熬过来了,随着刘建军逐渐跟李贤接触,李贤甚至能大致理解“贝塔”不是什么好话了,说话的习惯也逐渐被刘建军“带坏”,写起来也轻松了许多。

然后再说bug。

有很多小bug完全是因为作者没当过太子也没活在唐朝过的原因,经由各位神通广大的读者提醒后,已经改过来了,有些没被揪出来的,那也对剧情影响不大,无伤大雅。

(其实这种情况只要让我去唐朝当当太子就好……我特么当太子了还写个屁的小说!)

然后说一些比较大的bug。

问就是设定。

其中有一个就是长安城。

众所周知,李治是在洛阳嗝屁的,在这个时间点的武则天也是在洛阳,但她却选择把李治的尸体运回长安,自己坐镇洛阳。

可是在这本书里,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在长安。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