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只是承诺保守秘密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用一些秘密做交换。
7.1 不涉及**的朋友不是亲密朋友
有两位年龄相近、爱好相近、身材长相都有几分相似的年轻女子在同一年先后进入了同一家公司。由于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似,她们不久就成为好朋友,经常像双胞胎一样出双入对,一起下班、一起做美容、去健身、看话剧、去图书馆,两人相处得十分和谐。
然而,这种和谐却有一个底线——不涉及个人**。因为女子甲不喜欢将自己的**暴露在“好友”女子乙面前。
比如,如果某天中午她们没有一起吃午餐,女子乙问女子甲“今天和谁一起共进午餐的”时,女子甲会有所隐瞒,只是说“和外面的人”。
再如,如果她们俩在闲聊时讨论到某个认识的人的穿衣风格的问题时,通常只有女子乙一个人在说,女子甲静静地听。女子甲只在需要回答自己的意见时才说一些非常谨慎的话:“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有什么对与错”、“性格是天生的,慢慢适应就好。”
如此,女子乙觉得女子甲并没有把自己当“知己”,不信任自己,非常失望,与她拉开了距离。
7.2 分享的秘密越多,关系越深
因为女子甲的谨言慎行,女子乙就认为她不信任自己,这种判断有道理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进行自我暴露。所谓“自我暴露”,是指一个人把有关自我的内层信息传给他人,从而让他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
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也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自我暴露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喜欢程度。”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交换心理秘密来加深关系的。
因此,很多人都会把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看作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以他人对自己展示的秘密来判断他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如果对方把自己当作“知己”,那么自己也会把对方当成“亲密朋友”。
7.3 不恰当的自我暴露不如不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