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秘书长家的慈善苹果(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的吉拉特从此爱上了这个习惯。只要有人需要,吉拉特总是愿意尽一些自己的力量。不久,救济中心需要一个义务的打字员,于是,在部队中学过打字的吉拉特成为了救济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没过多久,他见到了救济中心的捐赠人之一——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由于对慈善救济事业的共同关注,他与那个董事长聊得很投缘。谈话结束的第二天,吉拉特成了那家大公司的员工之一,恰好他们公司需要一名身体强壮而又充满爱心的保镖。

公司为吉拉特安排了住处,几个月后,他的一位同事以很低的价格将一辆二手车转卖给他。过上小资生活的吉拉特,每周仍会抽出一些时间去救济中心做志愿者,并将自己的一部分薪水捐给救济中心的慈善基金会。吉拉特常对他的同事说,当那个救济中心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请求他的帮助时,他的生活就开始了转变。

亲社会行为

“人之初,性本善”,德国心理学家Felix Warneken等人以24名18个月大的婴儿为实验对象的系列研究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研究者找到了一名实验助手,根据事先的设计,这名助手将陷入10个不同的困境之中,在这10个困难情景中,他要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

研究者将实验助手要完成的任务分为四类:

第一,接触不到物体,比如东西掉在地上,想捡起来却够不着;第二,有物体挡着,比如想将杂志放到柜子里,但柜子的门关上了,实验员只好使劲儿撞门;第三,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比如实验员想把书放到一堆书的上面,但是书却掉了下来;第四,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实验员的汤匙掉到一个盒子的小洞里,想掏却掏不出来。

在每个困难情景中的前10秒,实验助手都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任务,接下来的10秒,实验助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时常地看看那些孩子。最后10秒,实验助手一边试图完成任务,一边看着孩子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比如叫道“我的汤匙!”。

结果发现,在不给孩子们任何奖励和表扬的前提下,面对10个困难情景,实验助手在6个情景中都得到了孩子们的主动帮助。在四类任务中,实验助手在每类任务中至少有一次得到了孩子们的帮助,比如帮实验员捡起东西,将书堆起来,打开柜子的门,打开盒子取出汤匙。经过统计,24个孩子中有22个至少帮助了实验助手一次。而且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孩子们都是在发现实验助手的困难后,立即跑去帮助他的。而不是等到实验助手看他们,或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即他们在最开始的10秒之内,已经发现了实验助手需要帮助,并主动去帮助他解决困难。

Felix Warneken等人将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18个月大的孩子就存在自发的、不计较奖励的助人行为。在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情况下,唯一能解释孩子们这种行为的就是,人生来就具有助人为乐的本能。心理学家把这种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并做出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助人的亲社会行为本来是人的一种天性,在这种天性发挥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快乐、欣慰和自豪等,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心理机制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润滑剂。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些人已经习惯了经济关系思维,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天性正在一点点丧失,其内心也因积极情感的匮乏而变得越来越不平静。

阿尔伯特·施魏策尔曾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命运将来到底如何,但有一点我是明了的:你们中间真正得到幸福的人将是那些寻求并知晓如何为他人服务的人。”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思考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不是能够索取点什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感激、快乐、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