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克林顿的一失足与千古恨(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net,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躲在屋子里的兔子,透过门缝观望着外面的情况。不一会儿,那只猎狗追到了院子里,后面紧跟的是一位拿着弓箭的猎人。不见了兔子踪影的猎人便向农夫询问是否看见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从这里经过。

农夫看到猎人正是前些天自己新认识的朋友,也不好欺瞒,但又怕兔子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便说没有看见,可却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屋子。粗心的猎人并没有看到农夫的手势,以为农夫真的没有看见兔子,于是带着猎狗向山后的方向追去了。

猎人一走,兔子便立刻从屋子里蹦出来,撒腿就跑。农夫大骂兔子的忘恩负义,连声谢谢都不说。

兔子回过头,冷冷地对农夫说:“原以为你是个善良的人,想不到你却是个两面派,要不是我从门缝里看到了你的行径,我还真不敢相信!我要回去告诉我的同伴们,山下住着你这样虚伪的朋友!”

说完,兔子头也不回地跑掉了,留下了在那里发愣的农夫:“难道我以前对它们的那些好还抵不过这一次小错误吗?”

负向效应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次伤害念念不忘,即使他们之前对我们千好百好或是之后对我们尽力补偿?这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心胸狭窄吗?

针对这一现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卡乔波博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实验参与者者看三种类型的图片:一种能激起积极情感(如比萨饼);一种能激发消极情感(如伤疤脸、死猫);另一种能产生中性情感(如盘子、电吹风)。与此同时,他通过生理实验仪器分别把这3种情况下实验参与者的大脑皮层的脑电波活动记录下来。经过实验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脑对消极类刺激物的反应更强烈。也就是说,比起好印象,坏印象更容易让我们刻骨铭心。

卡乔波博士分析指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免遭伤害,具备了对负性信息做出强烈反应的能力。人类只有避开灾祸,才能生存下来。慢慢地,大脑发展了这样一套能无意识地注意危险信号,从而采取措施避开灾难的机制,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消极偏好机制”。在大脑刚开始处理信息时,这种“消极偏好机制”就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了,从而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反应更为敏感。心理学中把这种在印象想成过程中,消极印象比积极印象更难被改变的现象成为“负向效应”。

大脑的这套对负性信息敏感的内在机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比如,在对婚姻心理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了“婚姻均衡系统”的存在,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特曼博士将其解释为,由于人对坏的信息感受强烈,恋人之间至少要让积极的情感互动达到消极情感互动的5倍,爱情才可能稳定地持续下去。

“一失足成千古恨”并不是危言耸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真的可能会让你辛苦构筑的友情、爱情或信任的大厦顷刻倒塌。